1、无锡鸿山墓群
      鸿山墓群位于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是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的墓葬群。由于重大的文物和考古研究价值,鸿山墓群于2005年获评“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又于2006年5月和12月先后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保护大遗址。2010年10月,鸿山墓群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过程中,无锡地方政府将遗址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相结合,谋求保护利用工作“统筹兼顾、科学共赢”,得到国家文物局肯定,被称为大遗址保护“无锡模式”。

2、无锡鸿山墓群考古工作
      鸿山墓群发现于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古队,于2003年3月-2005年5月对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邱承墩、老虎墩、万家坟等战国时期的越国贵族墓7座,出土2300余件陶器、青瓷器、玉器、石器和琉璃器。同时,在邱承墩上除了特大型战国贵族墓,从上往下还依次叠压着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地层堆积,发现了房屋基址、祭坛及大量的墓葬,出土了玉琮、玉璧、玉斧、玉钺及带有刻划纹的陶鼎、陶壶等精美文物。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出版了《鸿山越墓发掘报告》、《邱承墩-太湖西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等。
      2006年,为配合《鸿山墓群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无锡市文管会组织考古队对鸿山遗址范围内的土墩进行了调查普探,宏观掌握了遗址范围内的土墩状况。2010年,为配合《鸿山遗址保护考古工作计划》编制,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鸿山遗址开展调查勘探和测绘,此次勘探,对2006年普查的土墩进行了进一步复核,对土墩的时代性质、分布区域、现存状态、地层堆积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11—2015年,为无锡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方案设计及工程施工提供翔实依据,进一步了解土墩的分布位置、时代性质、形制结构和封土形状,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鸿山遗址内的40余个土墩及其周围进行了更详细的重点勘探,甄别了40余个土墩的时代性质,重点掌握了东周时期土墩的分布位置、保存现状、墓葬结构、原始封土范围,并且在大多数东周时期土墩周边发现有围绕土墩一周的壕沟,这一重大发现进一步弥补了以往对东周时期土墩遗址分布规律的认识,也为考古研究和土墩遗址本体的保护展示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3、无锡鸿山墓群保护规划方案
      无锡地方政府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鸿山墓群保护总体规划》,该规划于2007年由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实施,并于2010年2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总体规划。《鸿山墓群保护总体规划》的规划原则是:整体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发展相和谐。保护原则与目标是:遗址本体必须原址保护;按照保护要求谨慎选择使用保护技术,尽可能减少干预,所有措施应具备可处理性;注重遗址本体和相关环境的整体保护,实现长久、完整的保存遗址及其环境真实的历史信息。根据保护要求,规划将保护区划分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控制区3个层次。
      2012年,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鸿山墓群本体保护展示设计方案》,同年7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该方案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坚持“现状维护为主、重点展示墓群的整体布局”的理念,对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了保护展示设计。以此为依据,2013年委托南京博物院编制了《鸿山墓群本体保护展示工程施工设计方案》。2014年启动实施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